|
【佛山陶瓷网】李顺泥:传统陶瓷艺术的创新者 |
【chuantongtaoci】2018-6-7发表: 李顺泥:传统陶瓷艺术的创新者 这天,我来到位于尤溪县台溪乡清溪的福本堂陶艺坊,拜访了陶瓷艺人李顺泥,听他讲述有关陶瓷的故事。也许是有意,也许是巧合。20世纪60年代,当地资深陶工李文慈给他的儿子取了个“顺泥”的名字。也就 陶瓷相关 传统 传统建材市场 传统营销 陶瓷器皿 陶瓷出口 陶瓷颜料 ,本文关键词:line传统陶瓷瓷艺 李顺泥:传统陶瓷艺术的创新者这天,我来到位于尤溪县台溪乡清溪的福本堂陶艺坊,拜访了陶瓷艺人李顺泥,听他讲述有关陶瓷的故事。 也许是有意,也许是巧合。20世纪60年代,当地资深陶工李文慈给他的儿子取了个“顺泥”的名字。也就是“顺泥”这个名字,让原本的传统陶瓷,变成了陶瓷艺术品。让清溪李家陶瓷再次沿着海上丝绸之路,走向世界各地。 继承 清溪李家陶瓷,自李氏开基祖李田于清光绪己丑十五年(1889年)从永春县东平镇开基以来,已有130年的历史。这之前,不知道来了多少陶瓷工人,唯有李田最终在清溪安营扎寨、繁衍生息,并将原有的陶瓷老宅购置,命名为“心本堂”。一百多年间,清溪李家陶瓷在市场竞争中迅速崛起。清朝末年至民国年间,李家曾出现远近闻名的“制陶四兄弟”,其产品顺着清溪走向福州,走向世界。从李田开始,到了李顺泥这一代,已经是清溪李家陶瓷的第五代传人。 1949年前,福建有晋江瓷灶、永春东平、德化乐陶、尤溪清溪四大制陶产地,其中李顺泥的爷爷李成坚制陶速度快、造型美,是四大产地的名人之一。 李顺泥父亲李文慈,是一名资深的陶瓷艺人。他制作一个饭砵的拉坯时间不到一分钟。20世纪60年代,在县乡合资企业——尤溪县玉池瓷厂(尤溪县电瓷厂的前身)当师傅,他制作的弧形饭砵不仅线条美,还刻上序号,在后来的尤溪县电瓷厂食堂的使用中,人见人爱。 李顺泥父亲有四个兄弟,李文慈最小。在四个兄弟中,长兄李文铿的手艺最好。长兄如父,他把祖辈的制陶技术全部传给了四弟李文慈。改革开放以后,陶瓷生产出现了低潮。李文慈有三个儿子,目前唯有长子李顺泥还在坚持老祖宗的手艺。 不同制陶师传授技艺的方法也不尽相同。在陶坯装窑过程中,有“挤栅不挤壁”的说法。“挤栅”即挤栅顶,可以挤到只剩下一个手指的距离。“不挤壁”即坯体之间的横向距离不能太挤,要留四个手指的宽度,以利于窑内火焰的流动,使坯体受热更加均匀。这也是李顺泥父亲李文慈传授给儿子的独家技艺。 不同师傅制作的陶瓷,其体积、风格也不尽相同。李成武、李文铿、李文慈三人是20世纪70年代台溪公社社办企业的六级技工。李成武制作的茶壶重量为1.3市斤,李文铿1.28市斤,李文慈1.25市斤。人们只要称重,就能区分出是谁制作的产品。 从懂事起,李顺泥就跟着父亲玩泥巴,通过眼观、口问、心记,大概知道了陶瓷制作过程应该掌握的要领。到了12岁那年,李顺泥就能做出上千件的陶瓷产品。 学习 陶瓷制作的过程,要经过采挖泥料、阴干陈腐、粉碎调和、炼泥揉合、拉坯塑形、修整利坯、安装配件、阴干上釉、装窑烧成、出窑检验、清除沙尘等十几道复杂的工序,要想做到每一道工序都精通十分困难。 尤溪县清溪片区有清溪、乐家、叶坑、西吉、园兜等多个古窑址,其中西吉、园兜一带的古窑址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。在这些古窑址中,泥土的化学成分也不一样。在没有仪器检测的年代,清溪李家的选泥方法有自己的独到之处。他们用嘴巴来尝试:味涩,耐烧、易裂。味甘,金属氧化物多,不耐烧……选泥之后,还要进行合理配比,才能做出最佳的陶瓷。在上釉的过程中,几碗釉、几碗黄泥的匹配也非常讲究,稍有不同,结果就千差万别。 李顺泥从小就爱钻研。三明技校毕业后,他被分配到尤溪县合成氨厂,先后担任班长、安全技术员、车间主任等职务。1999年至2001年,担任尤溪县包装制品厂厂长。2001年国企改制,下岗待业。下岗后,李顺泥投资矿产,后来到厦门创办电子厂。但是不管走到哪里,李顺泥总是离不开心中的那份牵挂。李顺泥和其他外出的族人一样,每次回老家都要去“玩泥巴”。到了2012年,李顺泥更是心无旁骛,重新拾起了祖传的陶艺。 2012年9月,李顺泥在厦门会展中心发现了商机:日本、韩国、台湾地区来参展的手工柴烧作品,一把茶壶卖到几万元人民币,一个茶杯卖到几千元人民币。参展陶瓷的色泽,跟自己老家烧坏的废弃品非常相似。落灰釉、氧化铁变化斑驳所产生的缺憾美,正是当时人们所追捧的另一种艺术。清溪的李家陶瓷,外表粗糙,造型简约,初看不咋地,越看越有味,把玩过程的色泽变化更是让人爱不释手。那时,李顺泥想:“我日思夜想的陶艺梦,答案不就在眼前吗?人们追求完美,可世间真有那么多的完美吗?何不容纳、珍惜眼前的缺憾美?”从那时起,李顺泥开启了专业陶瓷创作的艺术之门。 创新 在长期的学习、实践中,李顺泥制作的陶瓷产品,特点明显。 首先,产品独具个性。李顺泥继承了祖宗流传下来的工艺,并大胆进行创新。比如,他制作的茶具,不论是线条还是造型,都是老祖宗制作风格的再现,却又色泽丰富、变化多端。 其次,线条饱满柔和。他从传统漆器的工艺中得到启示,并把漆器中的线条美运用到陶瓷制作中。因此,李顺泥的陶瓷作品,线条格外流畅,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。 第三,创作心境凸显。他既遵从规矩,又不离本心。茶壶的手把与嘴要么为90度的侧把,要么就是把、扭、嘴三点成一线,出水有力,水柱饱满,断水利落。壶身线条挺拔,手感饱满舒适。瓮型肩平、胸挺、马蹄足……体现了他对生活和人生的姿态。 这几年,李顺泥着重在生产工艺上下功夫。 企业转型。李顺泥从小学习的是饭砵、茶壶、酒瓮等传统器皿的制作,没有见过高规格的陶瓷艺术作品展。2012年9月,在厦门会展中心参观之后,李顺泥立刻把酒壶、茶具等做成艺术品。从那时起,李顺泥把生产陶瓷艺术品作为他的主打产品,并在全国各地的会展中广泛交流。2016年以来,他制作的仿古陶艺远销海外,受到欧、美和台湾地区收藏界的广泛认可。 技术革新。在制作传统砂锅、煮水器的过程中,配料一般加二氧化硅、长石粉等,烧成温度在1100度左右,其产品只能适应木炭与柴火烧水。这几年,李顺泥改进泥料的配方,把烧成温度提高到1300多度,制作出的陶瓷更为坚硬,弥补了传统烧水器在加热过程中掺入冷水容易开裂的缺点,也有效地缩短了烧水的时间。传统的烧水器,在烧水过程中容易破裂,而李顺泥制作的烧水器不但不易开裂,还可在光波炉、液化气灶等广泛使用。 艺术提炼。李顺泥的作品,具有柴烧陶的特点。特别是柴烧落灰的自然特性,初看没什么稀奇,越把玩越漂亮。在把玩的过程中,还可体验成器的乐趣。因此,一个原本不起眼的茶具,经过李顺泥的创新,就能卖出500多元。李顺泥制作的陶瓷作品,与其他艺人的作品相比,也更具原始生活情调和乡村气息。 2015年2月,李顺泥注册了“尤溪县福本堂陶艺坊”营业执照。2018年2月,福本堂陶艺坊入住国家级“星创天地”企业。因为李顺泥一直坚持手工制作,目前产品数量不多。 李顺泥还与尤溪职业中专学校、闽江学院、中国美术学院等大中专院校教师合作,走研学教育实践之路,他的“福本堂陶艺坊”创作基地也将建成研学实践教育基地。 在谈到自己的艺术生涯时,李顺泥说:“随本心做自己的作品,随兴趣过自己的生活。”他传承历史,追寻本心,在传统陶瓷领域打开了一条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新之路。 传统陶瓷chuantongtaoci相关"李顺泥:传统陶瓷艺术的创新者"就介绍到这里,如果对于传统陶瓷这方面有更多兴趣请多方了解,谢谢对传统陶瓷chuantongtaoci的支持,对于李顺泥:传统陶瓷艺术的创新者有建议可以及时向我们反馈。 (【chuantongtaoci】更新:2018/6/7 9:33:22)
|